知识与能力1.掌握速读的要领,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、中心句。2.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、描写于一体,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。
过程与方法1.快读课文;跳读课文,解决教师设置的有关问题。2.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,增强环保意识。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、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。
1.学习红柳生长和消亡时的具体形象。体会作者的感情。
2.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,增强环保意识。
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、描写于一体,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。
电教法、导读法、讨论法
一课时
一、预习提要
1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“课文导读”。并明确导读告诉几方面的内容:
明确:(1)本文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叙事散文。
(2)红柳的品质如何?红柳的结局怎样?
(3)本文的写作思路;详略如何安排的?
(4)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,感受作者珍爱生命,保护环境的强烈心声。
2、读完后完成课后练习一、二大题
(1)按拼音读准下列字音并在词中填入相应的字。
qiú()劲健shuò()kù()寒
皱zhě()liáo()寂尸hái()
苍qióng()沙lì()qī()息
(2)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成语
不可思议浩浩荡荡本末倒置
盘根错节生死相依触目惊心
3、红柳是什么样的?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。
4、红柳结局如何?找出文中描写相应的句子。
二、教学过程
㈠导入
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(阿里)的风光,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——红柳——“离太阳最近的树”。
导语: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,是海拔最高的地方。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,这里高寒缺氧,“鸟兽绝迹、驼马遁形”。然而,即使是在这里,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,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——红柳——“离太阳最近的树”。
㈡作者简介
毕淑敏、女,国家一级作家。内科主治医师,文学硕士。1952年出生于新疆,1969年入伍,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。1980年转业回北京。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,开始专业写作,并发表作品200万字。
㈢自主探究一:速读课文,感受红柳形象,体会作者感情。
1.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,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,有何作用。
(1)“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,凤羽般纷披的叶。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,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。”
(2)“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,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。”
(3)“它们如盘卷的金属,坚挺而硬韧,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。”
(4)“金红的火焰中,每一块红柳根,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,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。”
2.抓住关键词,归纳红柳形象特点,感悟红柳精神,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。
3.红柳的结局如何?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。
(1)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,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。
(2)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。
(3)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,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,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,怒向苍穹。
(4)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,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。
4.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,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,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,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?
有价值,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。
㈣学生自主探究二:跳读课文,了解挖红柳事件,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
1.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。
(1)“挖红柳的队伍,带着铁锨、镐头和斧,浩浩荡荡地出发了。”
(2)“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,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。”
(3)“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,将大半个沙山掏净。”
(4)“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,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,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。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——用炸药!”
2.抓住关键词分析,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。